发布时间:2014-10-25 被阅览数: 1488 次 来自:宿迁市易安交通设施有限公司
一条马路叫什么名字,原本也不是什么大事。但在这个大数据年代,作为城市窗口的高铁地带,硬是搞出一条重名的马路,这会给很多按“名”索骥的市民带来不小的麻烦:比如导航没法选择,比如快递没法投送,比如周边业态也会遭遇“名不正”的困扰……按理说,路名重名,纠错就好,但扯皮推诿,活生生让“广场南路”拖延成历史问题。2年过去,这个皮球被踢到了外太空,无人应接。
来看看相关部门的说辞吧:郑州地名办的说只负责起名字,郑州东站地区综合管理办的说这非业务区域,郑州郑东新区管委会将之推给了交警,郑州市交警支队八大队则说“谁设置谁整改”……看起来人人都是责任人,较真起来人人都不是责任人。难怪网友要戏谑诘问:这路牌,莫非是ET留在郑州高铁东站的标识?
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:作为权力部门,都知道路牌重名了,都忙不迭规避职能责任。要命的是,按照纸上的游戏规则,可能这些部门都挺“无辜”,终都能卸责成功。但虚掷在其间的监督成本与社会交易成本,谁来负责呢?比如,换个路牌,500块钱,但市民因为路名重名而延误高铁班次,2年下来,可能要50000块钱;再比如这种重名现象对城市公共治理能力的伤害,可能会影响投资客对行政作为的误判,错失了5000万的投资;还比如2年的重名雷打不动,使得市民对公共决策的信任度大减,那么,制度执行的成本可能就要支付不可估量的代价……这些成本叠加起来,几块路牌,也许就不是小事情,是所谓因小失大。
推诿扯皮,见怪不怪。此前,经济学者樊纲在《人间的“扯皮”与科斯定理》中提出一个说法:我们生活中处处事事都在与人打交道;我们生命的一大部分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“扯皮(被人扯和扯别人)之中耗掉的;社会财富中的很大一部分,就是消耗在扯皮之上的。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•诺思和约翰•瓦利斯曾试图测算美国经济中交易成本占资源耗费总额的比重:研究发现,提供交易服务各部门所用掉的经济资源,在一八七○年占美国国民总产值(GNP)的百分之二十五,而在一九七○年增长到百分之五十以上。
当然,有些交易成本没法避免,这就像再美好的制度总会有例外的BUG一样。但从现代治理来看,就像制度经济学对“产权明晰”奉若圭皋一般,权力者对“责权利对等”的明确,是要义。眼下,自上而下在止慵治懒,各地也都在晒权力清单,但真正要紧的,还有“清单外”的事情。就像一块路牌,也许都不在这些部门的“清单”之内,但从权力伦理出发,哪家不该把这活儿揽下去?都不做,你还不能称之为不作为,只能泛泛地怪制度——就算骂他们“为官不官”,巨额交易成本也不会因此就烟消云散。
群众路线“收尾不收场”,大概的意思,起码要让群众有路可走。一块路牌,折腾了两年,究竟是谁的责任呢?这个问题,恐怕只有首问负责制能解决:也就是说,尽管在规定上不是你的责任,但民众找不到具体责任人的时候,相关被“首问”的部门要接单,要带着问题找下去。不然,扯皮经济学迟早会拖垮了改革的红利。